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今日和硕

对口援疆 潮涌天山丨援疆医生的呼吸守护:为和硕留下“带不走的医疗队”

发布时间:2025/07/21 来源:和硕零距离 [打印]

和硕县人民医院内科办公室里,一张张血气分析报告单铺满桌面,电子屏上的肺部CT影像正被指尖细细点触。主治医师黄鸣岳俯身向青年医生讲解着影像细节,这样的场景,早已成为这座边疆医院呼吸诊疗水平悄然提升的日常。

2024年12月,黄鸣岳作为河北省第十批组团式援疆专家,从熟悉的呼吸科岗位跨越千里,来到和硕县人民医院担任内科副主任,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征程。初到之时,挑战接踵而至,呼吸机型号老旧,肺功能检测仪时常故障,更棘手的是当地居民对慢阻肺等呼吸道疾病认知匮乏,许多患者要等到喘不上气才就医,往往延误至危重阶段。

直面资源与人力的双重困境,黄鸣岳深知援疆的价值远不止于接诊。一台呼吸机能用五年,但培养出能熟练操作的医生,能让更多患者受益五十年。他在日记里写下这句话,将传帮带作为核心使命。半年多来,他梳理出科室每位医生的短板:李医生擅长用药却弱于影像解读,张医生能处理急症却对慢性病管理生疏。他把每次疑难病例查房、每张CT片子都变成教材,从血气分析解读到肺结节判定,带领团队从影像到实验室数据层层剖析。一次查房时,年轻医生误将肺结核球诊断为肺癌,黄鸣岳没有直接纠正,而是引导大家对比患者三个月前的胸片,最终让团队自主得出结论。这种实战教学让科室肺结节诊断符合率从65%提升至92%

诊疗与教学之外,黄鸣岳的脚步常随访惠聚工作队深入乡镇牧区,把诊疗台搬到百姓家门口。今年三月,乃仁克尔牧场68岁的巴图老人咳得直不起腰,掏出的药瓶还是半年前的抗生素。黄鸣岳一边用简易仪器检查,一边通过翻译解释说:您这病像生锈的风箱,得用支气管扩张剂长期维持。每次义诊后,他都要手把手教牧民使用吸入器,在需要复诊的患者名字旁画五角星——那是他下周专程回访的记号。

精湛医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,点亮了无数患者的康复路。27岁的古丽被重度哮喘折磨十年,四处求医却疗效甚微。黄鸣岳注意到她的发病总在葡萄开花的四月,带着她到县农业局标本室,终于发现过敏原是当地特有植物苦豆子。他量身定制方案,花期前预防性用药结合防花粉措施,不久后古丽便不再需要随身携带急救吸入器。在边疆,个性化治疗尤为关键。这个案例让他更加确信,唯有精准把握个体差异,治疗才能真正起效。

针对老年患者多病共存的特点,黄鸣岳还积极参与自治州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。他发现当地老人多患呼吸+”疾病,牵头制定《老年呼吸疾病多学科诊疗流程》,要求医生同时记录患者血糖、血压和肺功能数据。他改编的缩唇呼吸法成了病房里的康复操,查房时总先问老人昨晚睡得好不好给老人看病不能只看片子,要问清他们能不能自己系鞋带。这种理念让老年患者再入院率下降38%

留下技术过硬的队伍,让援疆印记延续在这片土地。回望征程,黄鸣岳更专注于年轻医师的培养。这位河北医生留下的,不仅是精湛医术,更是无数生命重新焕发的希望。(融媒体记者 加亚巴图)

关联稿件: